345.第328章 与众不同的北川老师(下午还有一更)(2/3)
,斋藤玲奈既好奇又敬畏,全程像是日本小学生校园祭参观博物馆一样,张大的嘴巴就没有合拢过。经历过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北川秀早就对这些“朝圣地”祛魅了,他就像个普通的游客,在文学院里各种瞎逛,听听马悦然他们的讲解,了解了解这个世界第一文学圣地的过往。
“这块学院座右铭石碑自建院以来就一直存在,每一位终身评委的名字都会被雕刻在这句格言的下方。”
四人兜兜转转又回到了瑞典文学院的大门口,只是此刻再看到那句“天才和鉴赏”时,克努特和马悦然的心情已经和当初第一次见它时截然不同。
此时此刻,天才就站在他们的身边,而鉴赏者们却抬不起头。
北川秀看这句话时又是另一番感受。
自从担任了直木赏的终身评委后,他慢慢了解到了这些文学大奖的内部运作逻辑。一个好的奖项不仅需要大量的投稿、参与者和知名度,也需要无数工作人员在背后默默运营和努力。
诺贝尔文学奖之所以能力压布克奖和龚古尔文学奖,成为三大世界文学奖里的公认第一,就是因为其背后的理事会和运作团队非常专业。
为了使奖项更规范,更权威,诺贝尔奖理事会特意和瑞典、挪威政府联合创办了瑞典文学院,使其成为了两个国家最权威的文学机构。
但这还远远不够。
诺奖的权威性和知名度来源于诺贝尔这位举世闻名的科学家。
可类似的奖项在世界各地数不胜数,为何偏偏是诺奖成为了大家公认的世界各领域一番大赏呢?
诺奖的发家史,其实可以从诺贝尔文学奖的出名里窥见一二。
当初设立了瑞典文学院后,诺奖理事会花费重金做了各种宣传,但和其他奖项不同,他们的钱主要用在塑造瑞典文学院的逼格和打通其他国家文坛的关系上。
一方面,他们着力用“一旦录用便永不开除”、“终身评委”、“文学朝圣圣地”等词汇丰富瑞典文学院的外在形象,让瑞典和挪威的知名大学为其背书;
一方面,在奖项设立的最初二十年里,利用金钱打通各国文坛关系,让他们在本国内进行各种有关诺奖的宣传。
所以北川秀这样年纪的人,一般都是从小被灌输了“诺贝尔文学奖”很牛逼的概念。
无一错一首一发一内一容一在一6一9一书一吧一看!
好像只要拿了这个奖,你就能在世界文坛名垂千古。
如果拿不到,你的文学创作生涯再怎么圆满,似乎都缺了点什么。
譬如因过世太早而与诺贝尔文学奖失之交臂的老舍先生。
每每谈论到他,大家的第一反应都是遗憾老舍先生没能拿奖,而他的文坛地位也总是稍微比那些拿奖的人低一等。
这种互相成就的模式很商业化,也很成功。
同样,细数诺贝尔文学奖成立最初的十几年,能叫得出名字的获奖者屈指可数。
譬如1908年的获奖者,来自德国的鲁道尔夫·欧肯,这人获奖就很扯。
首先,鲁道尔夫·欧肯并非文学家,他都没文学作品。
那他是为什么能拿奖呢?官方给的获奖理由是:“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是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进步。”
没错,这个家伙是个哲学家,不是文学家。
而且还是哲学界里不太有名,不太被认可的一个。
他是继特奥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