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0-560(39/48)
容。不过鉴于研究古人的社会心理本就属于历史研究的辅助内容,所以讲师不介意在课上聊些其它内容:“他和有着西域血统的罗姑比般并不认为自己算是母系一方的汉人或西域人,但也不被父亲那方的族群接受。”“因为二者的活动年代截然不同,一个处于匈奴国力的下降期,一个处于匈奴国力的上升期,所以对母族的态度也有不同。”
“罗姑比对西域的剥削并不亚于他的父辈,但是他的王庭里也不乏有着西域血统的匈奴贵族。”
“倒不如说,他是在以自己的方式构建新的族群认识。”
“相较之下,于屠日禅想构建一个新的族群比罗姑比要困难不少。”
“那时的匈奴处于一个由胜转衰的尴尬期,所以对人口的需求有且仅有向外出售奴隶换取更多物资。“
“不巧的是,匈奴那时的最大贸易出口国是大汉,但与大汉一直处于贸易逆差。“
“在座的同学里有一半修过古代经济史,应该明白末期的匈奴完全依靠奴隶、马匹的出口来维持经济,结果到了这个地步都没法逆转它对大汉的贸易逆差。”
“可是这与于屠日禅的族群认知又有何关?”下座的同学很不解道。
“因为据延陵出土的文献记载,大汉不认留在匈奴的二代为后。”讲师再次按下手里的播放器,放出几张麻纸的文物截图与记载誊录:“考虑到在孝高武帝的统治后期与孝仁女帝的统治时有不少外族永居大汉,在此成家并生儿育女,所以在大汉中期的学者或边境将领、官吏里有不少都是混血二代。如鲜卑混血的历史学家乙弗善,母亲是希腊人的数学家刘光耀,以及高祖源自古蜀的越地军官赵家齐。他们的墓志铭上都写了父母出身何地,到底是汉人、越人、鲜卑人还是希腊人,但是根据出土的传验与官印、符牌来看,他们都没民族认知上的困惑。”
“即使是有,也不会像匈奴里的混血儿般那么别扭。因为在孝仁女帝的统治前期,西域已在大汉的治下传了两代。相较于中原文化的强力输出与经济上的降维碾压,西域的混血二代、三代里有不少人的汉语说得比母语更好。尤其是对从政从商的混血而言,说不好汉语是没法立足的。正如现在的国际市场里,上下游的大老板要么说汉语,要么说英语,其次才是德语日语法语或西班牙语。”
“语言的强势要么基于军事强势,要么基于经济强势。而文化是在二者强势的基础上所衍生出的副产品,属于加速语言扩散的催化剂。”
“特区的西域尚且如此,早就成了大汉领地的鲜卑乌桓自不例外。”
“事实上,鲜卑乌桓的汉化比西域还快。因为他们人口够少,又是最早被分化的少数民族,所以同偏安一隅的西域、南越相比更容易被大汉的政策原子化成好消化的微型团体。”
讲师说了一堆不免口干舌燥,于是借着喝水的空隙言归正传:“相较之下,匈奴与汉人的混血二代无论是从父系还是母系,都遵循被后世谴责‘一滴血原则’,即有一点匈奴血统就不被认为汉人后代。”
“以前因为汉代的文献不足,所以将其归为汉匈的战略之争与仇恨转移,但是随着更多的文献被考古解密,汉代的‘一滴血原则’很有可能是避免匈奴挟质要钱。”
“也就是说……”
讲师的声音骤然变冷,冷得让人不寒而栗。
“孝高武时花高价赎回被困匈奴的大汉子民,而为从中获取更多的汉人赎金,匈奴内有奴隶贩子开始制造‘汉匈’混血以增加大汉的赎人数量。”
“这无疑是突破人理的残忍事实。”
讲师的话让和平年代里的学生感到不寒而栗。